关闭

168推广网

奇瑞理想各自架构调整,有啥内在关联

2025-08-28 04:38:29 浏览:

  这个夏天,有两家主机厂对架构进行了调整。只不过一个调品牌管理架构,另一个调营销架构。两者看似没什么关系,实则深层次动因有着奇妙的关联。

  奇瑞理想,调整各有侧重

  调品牌架构的是奇瑞。7月5日,奇瑞汽车低调宣布成立国内业务“事业群”,整合旗下(星途、艾虎、风云、QQ),由奇瑞副总裁李学用兼任该事业群的总负责人。奇瑞同时成立营销服务中心作为中台部门,为四大事业部提供共同的数据服务支撑。而智界、iCAR和捷途品牌依旧保持独立运营。

  8月14日,理想再次变更销服架构。3月份刚成立的“五大战区”被撤销,改由总部直管的全国23个销服区域。今年3月,理想曾将全国26个销服区改为“五大战区”。不到半年,基本回归原位。理想任命原中区负责人韩晞担任销售业务负责人,直接向总裁马东辉汇报。同时新增“销售运营”和“市场营销”两部门,负责人分别为范辰杰和冯威。

  而奇瑞的动作也有前奏,今年5月,奇瑞将雄狮、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三大研发体系合并为“智能化中心”,结束了智舱、智驾和E-E架构分治的状态,同时大力整合众多智驾合作方案。

  看上去,两者的“夏季脉动“,都是今年一系列架构变革的延续。

  销量承压所致?

  两者动作,原因似乎和当前面临的销量压力有关,但这个解释有点似是而非。

  理想销量的确承压。理想汽车今年7月交付新车3.07万辆,同比下滑39.7%,环比下滑15.3%,首次被挤出“新势力销量前三”。1-7月累计交付量为23.47万辆,同比下滑2.21%,即便面对调整后的全年目标(64万辆),希望也不大。

  当初为了冲刺年初定下的销量目标(70万辆),采取的冲刺行动(五大战区),如果站在销量角度,效果不佳。“大战区模式”存在彼此竞争客户和营销资源的问题,因此改回总部直辖的分省区域,由新设的两个运营和营销部门,统一调配资源。

  但奇瑞的销量看上去一片红火,似乎不支持“动刀”改革。今年7月,奇瑞销量22.44万辆,同比增14.7%。新能源车增速44.1%。1-7月累计销量突破148万辆,出口超66万辆,成为首个出口破500万的中国品牌。

  但是内部苦乐不均。奇瑞旗下打造的高端星途品牌,7月销量6822辆,1-7月累计6.95万辆,未免有负众望。

  虽然奇瑞74.8%营收依赖燃油车,但新能源业务增速迅猛。整体看表现尚可,还颇有亮点,似乎局面并未到严峻的地步。

  至于风云A9L(配置|询价)、星纪元ES与同平台的智界S7之间,都存在内部竞争,但一家大型车企,开发同平台、面向细分群体的不同品牌产品,实属常规操作,存在价格重叠或内部竞争,也没必要大惊小怪。

  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信号弹

  奇瑞当前正处于冲刺港股IPO的关键时刻。而奇瑞的规模和品牌序列已经很庞大。需要透过明确品牌边界,减少内耗,向资本市场传递降本增效的信号。事实上,资本市场反应也比较积极,有券商上调奇瑞IPO定价,摩根士丹利也将“风云独立运营效率”列为关键增值因子。

  而当前增程已成红海,理想的主力增程产品面临一大堆竞品的争夺,李想本人也说过“市场将出现5、6款类似L9(配置|询价)的产品”,客观上需要加快向纯电切换的脚步。在这个当口,在营销端重拾“精细化”运营,将大权收归总部,恢复总部对市场的敏感度,有现实意义。理想尽管年收入过了千亿,但仍是创业企业的风格,创始人意志可以无视内部流程。拍板快、执行快,转舵也快。这样好不好,见仁见智。

  两者都反映了,当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的时候,锐化组织、不断磨亮品牌战斗力,占据管理层不小的精力。两者的架构改革,都有“收权”、增强总部控制力的底色。目标也是同一个,即在激烈的市场淘汰赛当中,尽量抢夺更多的份额,提高生存力。

  市场竞争维度变化所致

  如果将视野放大一点,就会发现两者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是同一个,即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“中场战事”。两者动作揭示了同一个逻辑,即企业必须“重配”内部价值链,应对外部挑战。

  当前业内的技术竞争逻辑,表现为技术整合度不断提升。电机“八合一”、“十合一”,甚至“十二合一”。电池PACK则与整车架构不断合并,从CTM(已被淘汰)到CTP、CTB,再到CTC。算力则从域控、跨域控制,再转为中央域控。座舱和智驾,也有舱驾一体的趋势。就像大模型有“训推一体”一样。

  技术整合趋势,客观上要求“硬件-算法-数据-软件-生态-场景”全链路闭环,要求终结过去“部门墙”导致的技术割裂。“大研究院体系”有复活的趋势,这种研发大联合,催生了拥有足够权威,能平衡内部的“行政强人”,来统管统抓。

  因应技术集成,不但技术架构需要整合,“软硬一体”也要求销售服务体系,必须与研发端密切配合。实现跨部门、跨品牌的协同。本质上是市场上前沿工程技术组合变化太快,需要同时保证架构和最高层对市场的敏感度。

  两个诉求,都需要任命一把手高度信任的高管,手握关键战略资源,出任事实上的“总协调人”(不管职位名称是什么)。在奇瑞,李学用就充当了这个角色。而在理想,则是马东辉。

  这一趋势,与应用层开放引入生态伙伴,并不互斥。

马东辉(左)和李想

  从去年到今年,虽然新能源市场仍在扩张(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幅为35.5%),但已经向结构型市场转化。突出表现为主流高端、豪华领域均出现“无突破死角”的竞争态势。哪怕再小众的市场,都有人做。还动不动颠覆认知,在小市场做出大需求(比如小米SU7(配置|询价)塑造轿跑市场)。

  市场风格转换,促使企业重新倾向于集中力量,应对市场“精细化分割”的现实。面对各个事业部争夺内部资源加剧的情况下,行政上整合就显得必要。总协调人需要对运营策略和资源配比做出决策。

  奇瑞处于上市的门槛,而理想身处其中。相比消费市场,资本市场更关注治理效率和战略清晰度。架构重组有助于厘清战略资源,即对外要讲清楚内部资源投向的合理性。资本市场乐见品牌方砍掉重复投入、缝合部门间沟壑、形成统一的研发架构、研产销服价值链一体。这些动作,的确有取悦投资人的成分。这也是两者同时设立“营销支持部门”的理由,后者作为总协调人的“资源分配执行机构”行事。

奇瑞执行副总李学用

  优化治理架构,目标无非是提升决策合理性。重点并非让拍板的人看到更多情报(事实上决策者往往陷入信息过载,而非信息不足),而是让情报链路变得更短,失真度更小。

  这么看,这些不约而同的调整,远非短期销量压力的应对之策,而是面向市场竞争的中期布局。严格说,市场竞争的方式和维度都变了,促使企业谋求建立新架构。基于同一逻辑,近期我们还将看到更多企业积极革新研产销服架构。

(七沃)
标签: